各部门、各单位:
为加强通识选修课建设,提高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通识选修课的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程说明
通识选修课是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模块;我校通识选修课建设目标是全面构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社会探究与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与科技进步、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身心发展与生命关怀和专业通识课七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为了丰富课程体系资源,学校鼓励各部门、各学院具备开课条件的教师围绕以上模块,结合自身优势,积极申报开设通识选修课;尤其鼓励专业课教师打通专业壁垒,拓宽专业基础,从专业课程中深挖人文通识底蕴,开发、建设专业通识课以及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课程。
二、课程类别
通识选修课按照授课方式分为线上授课、线下授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课程三类。
1.线上授课课程:该类课程依托“学习通”和“树下”两大课程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详情见附件),所有教学环节由线上教师完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观看课程视频并参加线上考试,该类课程学分统一为1学分。
2.线下授课课程:该类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均由我校专/兼职教师以课堂面授的方式完成,按照16学时计1学分的方法,根据课程申报的总学时计算学分。
3.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课程:该类课程依托“学习通”和“树下”两大课程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详情见附件),以“双师”模式(线上教师和线下教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线上教师负责理论教学,线下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线下的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线上理论教学内容开展,不可脱节;且线下教师在开课前必须学习掌握线上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线上的理论内容做好线下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该类课程线上课学分为1学分,线下课学分按照16学时计1学分的方法,根据课程申报的线下课学时计算总学分。
三、课程教学要求
1.通识选修课针对全校学生开设,课程内容应具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避免过于专业化,课程总学时一般为32或16学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设计好课程学时。
2.为提高通识选修课授课质量,线下授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课程开课前须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见附件)。教学大纲必须使用学校统一模板(注: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的应使用《实践课教学大纲模板》);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OBE教学理念,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反向进行教学设计,即根据这门课要求学生最终达成的学习成果,分解出每节课应达成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再设计能够实现每节课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教学活动。
3.课程负责人要重视过程化考核,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平时成绩要由学生出勤、作业、讨论、测试等多种内容组成。每门课程的讨论环节不得少于2次,讨论形式包括情景模拟、项目参与、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讨论主题力求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每次讨论后要求学生必须撰写讨论报告,计入平时成绩(注意: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课程的考核分为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两部分,线上考核成绩记为期末考试成绩,线下考核成绩记为平时成绩,线下教师负责设置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占比,并完成成绩登录工作)。
4.课程负责人在首次开课时须向学生说明课程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每阶段学习成果和最终学习成果、课程考核方式等内容;尤其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的课程,须提前规划好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搭配进度,于首次课时向学生讲解明白,便于学生自主安排线上学习进度。
四、课程申报说明
1.为保证教学质量,课程负责人须具备1年及以上授课经验,且每位课程负责人每学期最多可申报2门,其中新开课限1门(即2门不可均为新开课);每门课的教学班数不受限制,每个教学班人数为20~120人,选课人数低于20人不予开课。
2.课程负责人通过OA办公系统《通识选修课开课申请表》申报课程,申报时需同时上传《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设计表》。
3.上学期已申报通过的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学分、授课方式等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无需再次申报,可正常开课。
4.课程申报日期截止到6月15日,逾期不予受理。
教务处(科研处)
2020年6月4日
版权所有(C)世界杯直播在线观看鲁ICP备14028954号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25号